北京卫视养生堂2017年10月18日节目《厉害了我的医生团——呼吸联盟》视频笔记。主要介绍肺部疾病的预防与治疗,肺栓塞的预防,慢阻肺的早期症状与治疗,流行性肺炎的早期预防等相关内容。 王辰:中日友好医院院长、中国工程院院士。 翟振国: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呼吸二部副主任。 刘鹏: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 主任医师。 杨汀: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呼吸三部副主任。 林江涛: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部主任。 陈静瑜:中日友好医院肺移植科主任。 陈文慧:中日友好医院肺移植科副主任。 代华平: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呼吸三部主任。 梁朝阳: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 肺移植科副主任。 曹彬: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主任。 张洪春: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。 任雁宏: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三部主治医师。 刘德若: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主任。 朱广迎:中日友好医院放射肿瘤科主任。 肖丹:烟草病学及戒烟中心主任。 它,是全球四大慢病之一;它的患病人数超过每年200万;他们是一群致力于呼吸病预防和诊疗的医生,他们来自全国最大的呼吸病中心。今天的节目要从他们携手挽救的一个年轻女孩说起,她叫微微,因为重症肺炎感染,在重症监护室中度过了靠人工肺支撑的122天,期间还签署了自己的病危通知。是怎样的一群医生帮她重获新生?从微微的故事里我们又能得到哪些预防呼吸疾病的启示呢? 专家团首先揭秘的是“最急迫”的肺危机——肺栓塞,我们对急性肺栓塞很熟悉,往往因为久坐、手术或长期卧床,患者的腿上生成静脉血栓,血栓脱落后随着静脉血上行到肺里,堵住肺血管发生栓塞。而今天刘鹏院长和翟振国主任为我们分享的,是一个患了肺栓塞后没有规范治疗,从急性转为慢性,病程达15年之久,最后导致心功能不全,出现肺动脉高压的病例。为什么肺栓塞也有“慢性子”?我们该如何预防呢? 接下来,专家团为我们讲述“最磨人”的肺危机——慢阻肺。患者丁叔叔来到现场分享了他的经历,16岁开始吸烟,同时饱受过敏性哮喘困扰的他,今年只有63岁,肺功能却还只有正常健康人的60%,秋冬季节频发憋气、活动后气短等症状。两位专家指出:35岁以上人群、常年做饭接触油烟的女性、吸烟人群、有慢性肺疾病比如哮喘的人群都应该定期接受肺功能检查,早期发现慢阻肺,早期治疗。 最“隐匿”的肺危机——肺间质病,是一种早期以气短、胸闷为主要症状的肺部疾病,经常会被中老年人误认为是冠心病而延误诊断,专家建议,如果您长期频发胸闷气短,又查不出较为严重的心脏问题,同时有吸烟史、粉尘暴露史,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做肺部检查,早期排查肺间质病。肺间质病和慢阻肺一样,一旦发展到终末期,就只能等待肺移植。“最致命”的肺危机——肺癌,也与吸烟有着密切关系,因此早期戒烟,是预防各类呼吸病的最好方法。 季节性肺炎容易“盯上”的人群包括:70岁以上的老年人、有脑血管病而卧床的人、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、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等,秋冬季节是流行性肺炎容易传染的季节,以上人群应该早期预防,一旦出现发热、咳嗽、胸闷胸痛等症状,早期就诊隔离。 【专家出诊信息】 以下信息如有变化、以当天医院公布为准;
|